『觀水法』的位置在參觀方向的左手邊,也就是大水法的正對面。當年天子觀看噴水景象,端放皇帝寶座的基台依舊在,寶座後的石屏風上的雕刻依然清楚,只不過在仔細觀屏風上的雕刻時,會發現屏風上所刻的是中國傳统的春夏秋冬;或者梅蘭菊竹,而是西式盔甲、洋槍洋炮,甚至洋人的旗號真是奇怪!
『觀水法』的皇帝寶座基台和石屏風
聽別團的導遊說:「這是乾隆為了保護他心愛的「大水法」而刻上象徵威力的西洋槍炮,借以護衛「大水法」千秋萬世的存在。但諷刺的是:這也成了洋人入侵圓明園的徵兆!」
『觀水法』的皇帝寶座基台和石屏風復原圖
我在「大水法」的區域內一直猛按著快門,細細的記錄著它的點點滴滴,其實它的美已不需要人們再度的述說,己成為全人類的共識了…我依依不捨離開「大水法」區,經過它的右噴泉遺跡,再往前走(穿過西「螺螄牌樓」原址)……眼前突然出現一個奇怪的物品,像一個古代的量器-〝升〞。原來它是「大水法」和「海晏堂」等各個噴泉的「水壓來源」。
大水法的各個細部特寫
這個東東是200年前法國人蔣友仁P.Michel Benoit 用磚石所砌成的高台。台上原本有個錫金屬所製的水容器,俗稱「錫海」,能提供160立方公尺 、180噸的水量(「錫海」如今己無存)。這麽高的地方〝水〞要怎麽運上去呢?史料上記戴:蔣友仁設計製造出一種機械,可以自動將〝水〞運到高處的一種水車,稱為〝龍尾車〞。
『海晏堂』後的「錫海」基臺殘蹟
但蔣友仁沒有留下設計圖,也沒有傳授其它人如何維修〝龍尾車〞的技巧。乾隆39年蔣友仁病逝後,操作技巧也随之失傳…每逢皇帝遊園時,只好用土法練鋼用人力將〝水〞一桶桶提上倒入「錫海」(180噸的水量要多少桶水啊?),等皇帝駕臨再開水閘放水形成噴泉,皇帝離去,噴泉也就沒有了。
從「錫海」往『海晏堂』十二生肖噴泉方向看,也就是當年的主軸線。
「錫海」是建築於『海晏堂』內。『海晏堂』是『西洋樓』景區最大的建築物,當所有人都將目光投注在海晏堂前的十二生肖噴泉時,誰能告訴我『海晏堂』這麽大的建築物,除了堂後的水庫外,其它是作什麽的??

『海晏堂』復原想像圖,請注意右邊屋頂的「錫海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