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

在中華民族的信史中,大約於3500年左右的商代有了鬼神的概念,認為人在往生之後靈體依然存在於世間,而且如同在人世般需要種種行為的進行,例如吃喝與享樂。而身為貴族階層的人在世時,習慣有僕人服侍,死後當然要將這種特權帶著,於是有了生人活殉的情形發生。例如著名的商丘十號大墓(臺灣故宮曾長期專題展過)中,就生殉了316個人。到了東周春秋年代,終於有人覺得生人活殉太過於殘忍,而以人形偶取而代之,這就是「俑」的由來。但是生人活殉的習慣並沒有消失,一直要到明清時期才逐漸杜絕。


驪山陵


-始皇陵、又稱驪山陵。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最大;而且也是世界最大的一座帝王陵!『史記』記載:從西元前246年開始興建,至始皇210BC過世時都尚未完工,工程最高潮時有70萬人在這裏工作。秦二世時繼續建造前後工程近40年!司馬遷又形容說:天上有多少星星墓室中的天花板就有多少寶石(按星的位置);地上有多少山河墓室中就有多少江山(模型),河水是以水銀所注而以機械運轉川流不息。『江水注』中說始皇的棺木就置於大舟上,泛遊於水銀河上。除了室中佈滿機關弓弩之外,秦始皇他老人家還在墓中跑來跑去,令盜墓者想找也找不到,而且不久就會因為水銀所散發的汞氣中毒而死。以上是真的嗎?這有待進一步探查,但目前證實墓中含有大量汞氣,比正常數值高出一仟倍!這也是目前大陸無法開挖驪山陵的原因之一,不然附近的動植物將會毒死。


兵馬俑的類型


就秦代兵馬俑身上的防具可分為二類各三型。但由於沒有實物上的發現,因此以下僅為推測,敬請留意。一類是皮甲加青銅甲(以下簡稱一類),另一類為青銅甲(以下簡稱二類)咱們先討論「一類」吧。當時製作皮甲的材料有二種,一是牛皮,另一種是犀牛皮,皮甲以「屬」的單位來衡量其強度,牛皮五張一屬;犀牛皮三張一屬。以兵馬俑「一類」軍士上來看應該是二屬級的吧(西周時可到五屬不過可能走不動了吧)然後再加上青銅甲。順帶一提:青銅是一種合金,是銅、錫、鉛三者的融合,三方面必需比例正確,關鍵是錫!端視用途是什麼?如果是武器那麼錫少些了,一般用器就多加些。「二類」則純以青銅製成,又以用途分為三型。


1.二類一型:騎兵專用,沒有護膊是方便騎士控制馬匹,及揮動武器的。

2.二類二型:重裝甲步兵及戰車兵使用,擁有護膊是大秦武士使用最多的武裝。




3.二類三型:戰車御者專用,由於御者忙於控制馬匹無法分心抵抗攻擊,因此防備最周全的!除了整支手臂納入保護之外,還有鴨舌型甲片防護手部,連御者頸部都有高領甲武裝。這類型的鎧甲較為少見。





中國春秋戰國年代是以戰車的數量來衡量一國的國力。一輛戰車配有36~72名步兵不等,各國的標準不等、各年代也不盡相等。咱們在史書上看到所謂的「千乘之國」依照上述說法就等於某國能動員36000名武士(最少);「萬乘之君」就擁有36萬雄師了。


 


接下來討論「一類」武裝。這類型的武裝由於製作繁復,而且出土數量少所以應是屬於指揮階層的,又可分為三型。



1. 一類一型:一般軍士使用,它僅有前胸裝甲以肩帶交叉固定繫牢於後,應該是低度威脅的非正式武士使用。




2. 一類二型:校級武官使用,有大形護膊腰部防護及膝。



3. 一類三型:將級武官使用,是6型武具中製工最繁多的,沒有護膊。但胸前及後背的花結頭推測是固定皮甲下大型金屬甲的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史噹瑪克 的頭像
    史噹瑪克

    史噹瑪克

    史噹瑪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